6月27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黨組書記陳金發專題調研水科院漁農綜合種養科技創新團隊的科技工作進展和團隊建設情況。
調研中,陳金發書記在詳細了解團隊取得的研發成果和工作成績后,專門召集淡水中心主任徐跑、副主任徐鋼春及團隊首席專家朱健研究員,就團隊的發展進行專題討論,并代表院黨組和王小虎院長對團隊的發展提出指導意見,作出工作部署,他說,創新團隊要在基礎理論研究、關鍵技術突破、生態資源貢獻、產業鏈拓展、社會服務價值等方面進一步提升,為促進穩糧興漁、綠色發展和鄉村振興貢獻力量。

6月30日,為貫徹院領導對漁農綜合種養創新團隊發展指導意見,謀劃團隊高質量發展,淡水中心組織召開了水科院漁農綜合種養科技創新團隊建設工作專題會議,會議由團隊首席專家朱健研究員主持,中心主任徐跑研究員、副主任徐鋼春研究員、團隊成員及相關學科研究人員共15人參加了會議。
會上,朱健研究員首先傳達了陳金發書記對創新團隊作出的工作指導和部署,提出了團隊近期重點工作。一是培育和篩選適合漁農共作的專用品種,構建標準化稻漁綜合種養模式,體現資源化利用和循環經濟理念;二是完善理論基礎,明確稻漁綜合種養對水稻生長、耕地質量、病蟲草害防控、產品品質及面源污染減量等方面的生態學影響,闡明綜合種養以漁促稻、提質增效的生態學機制;三是評估稻漁綜合種養社會效益和生態服務價值,提升綜合種養對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的重要意義;四是核算稻漁綜合種養對資源環境的可持續利用及生態資源成本,擴大綜合種養對糧食安全和農耕文化的貢獻;五是打造稻漁綜合種養產業鏈和價值鏈,樹立品牌意識,多渠道拓寬產品銷路,提升產品價值。
徐鋼春副主任要求漁農綜合種養創新團隊針對基礎研究不足等突出問題,從低碳減排、微生物系統結構及生態服務功能等方面開展基礎理論攻關,系統闡釋稻漁綜合種養在溫室氣體減排和碳匯漁業方面的內在機制,明確不同區域、不同養殖品種的綜合種養技術體系。利用淡水中心在云南哈尼梯田核心示范點建設取得的成果,優化冬閑田生態養殖模式,構建標準化的稻魚、稻鰍、稻魚鴨等綜合種養模式,提升綜合種養在促稻護田、文化傳承、鄉村振興等方面的作用,提高稻漁綜合種養國際國內的展示度。
徐跑主任在總結中指出,稻漁綜合種養是一種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生態顯著、固碳減排的農業生產方式,團隊要加強理論研究,突破產業技術核心問題,要充分認識到稻漁綜合種養產業的本質是以大農業為主體發揮好綜合種養對大農業的促進和服務功能;要緊密聯系產業,到示范基地和生產一線開展深入細致的研究,發現科學問題,解決產業難題;要具備國際視野,明確稻漁綜合種養對于全球范圍內消除饑餓和貧困所發揮的重要作用,牢牢把握“稻”和“漁”兩個抓手,在“一帶一路”倡議的背景下提升我國漁業的國際地位和影響力。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農綜合種養科技創新團隊依托農業農村部稻漁綜合種養生態重點實驗室,圍繞國家重點研發計劃等重點任務協同攻關,著力提升稻漁綜合種養科技創新和服務產業能力,在稻漁綜合種養領域獲得了一批自主知識產權成果。先后獲神農中華農業科技一等獎、范蠡科技一等獎和水科院科技進步一等獎,論文相繼在《Antioxidants》、《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等一區期刊發表,建立了“哈尼梯田稻漁綜合種養模式”核心示范點,打造元陽稻魚鴨“一縣一業”示范樣板。團隊科研成果應用示范成效顯著,助力漁業高質量發展和鄉村振興提檔升級,團隊人才隊伍不斷優化,國內國際競爭力穩步提升。
(院漁農綜合種養科技創新團隊、水產養殖研究室、科研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