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建設理論與實踐:特色淡水魚體系分冊》一書由農業出版社出版發行,該書由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全體崗站專家共同編寫,回顧了自2009年產業體系建設以來發展壯大歷程,系統總結了體系在成果培育、人才培養、對接企業、服務產業、脫貧攻尖、鄉村振興、行業咨詢等方面成果,對解決農業科研與產業需求脫節問題具有借鑒作用。

多年來,在農業農村部、財政部支持下,體系集聚了全國52個專家團隊,形成科技創新合力,實現了科技隊伍“一盤棋”局面,體系按照產業、民生需求,布局從品種、飼料、養殖、病害到加工的“產研一條鏈”,涵蓋羅非魚、鮰、鱸、鱧、鱖、黃顙、黃鱔、泥鰍、鰻鱺、鱘和鮭鱒11個品種。
專家團隊以體系為平臺,積極開展聯合攻關,圍繞解決特色淡水魚產業發展中的瓶頸問題,在良種選育、苗種擴繁、飼料開發、綠色養殖、病害防控與加工等環節不斷獲得技術突破,形成了一大批良種、良法,有效推動特色淡水魚產業高質量發展,助力國家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戰略。目前,以羅非魚為代表的特色淡水魚產業在基礎性研究、實用技術轉化等方面已整體處于世界先進水平,為我國從漁業大國向漁業強國轉變提供了重要支撐。
此外,書中還集結了體系專家和團隊骨干成員多年來在體系工作中的認識和感悟,字里行間表達了他們對探索新時期我國農業科技發展之路的思考,以及對未來體系工作的感想和建議。
(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生物技術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