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7日,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2023年度總結考評會在湖南長沙召開,湖南省農業農村廳副廳長蘭定國、全國水產技術推廣總站總工程師李清、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研處副處長宋金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湖南省農業農村廳漁業漁政處處長李輝、湖南省水產產業技術體系首席專家肖光明等應邀出席。會議由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楊弘主持,體系全體崗位科學家、試驗站站長及團隊骨干等130余人參加會議。

蘭定國副廳長在致辭中表示,湖南省特色淡水魚產業潛力和短板并存,本次會議的召開是對湖南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鼓勵和鞭策,希望以此次會議為契機,通過消化吸收再創新,切實保障并加快推進湖南特色淡水魚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李清總工程師對體系所有崗站專家一年來圍繞職責使命做出的重要貢獻和辛勤工作表達了感謝,同時指出,未來體系工作應從三個方面進一步開展:一是要堅持“四個面向”,加快提升體系對特色淡水魚產業發展的科技支撐能力和水平;二是要堅持“四鏈融合”,提高對人才鏈的重視,讓體系成為一個人才培養的搖籃;三是要堅持“四強融合”,實現產業供給保障強、科技裝備強、經營體系強、產業韌性強為目標,做好全產業鏈科技創新。徐跑主任代表體系研發中心依托單位,對各級主管部門、全體專家給予研發中心與首席工作的大力支持表示由衷的感謝。

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科技與市場加工處處長王丹在線主持了體系首席科學家考評工作。楊弘首席從產業關鍵技術攻關和全產業鏈集成、對接服務企業、服務縣域經濟和科技特派團、應急性服務、管理機制創新和宣傳報道情況等方面對體系2023年度工作完成情況進行了匯報。本年度體系崗站通過聯合攻關,在重大關鍵問題技術攻關方面取得了新突破,培育出黃顙魚等兩個水產新品種,研發集成飼料鱖馴化養殖成套技術,突破產業瓶頸,通過陸海接力實現虹鱒深遠海網箱規模化養殖,初步建立魚粉、豆粕減量替代的飼料配制技術體系,緩解優質蛋白源“卡脖子”問題;同時,研發成果已在科企對接、服務縣域經濟發展、中組部和農業農村部重點幫扶縣科技特派團工作中得到應用和示范。

體系執行專家組主持完成了對各功能研究室主任、崗位科學家及綜合試驗站的2023年度考評工作。會議研究討論了體系2024年度工作計劃,與會專家圍繞體系管理制度、崗站間合作、科企對接、團隊人才培養、重點幫扶縣工作、產業應急性任務、宣傳報道等方面開展深入研討,制定了工作方案。
(生物技術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