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1日-22日,由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主辦,體系遺傳改良研究室、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承辦的“第三屆草魚產業高質量發展大會暨草魚‘滬蘇1號’新品種推介會”在蘇州順利召開。中國科學院桂建芳院士、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朱健研究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戈賢平研究員、上海海洋大學李家樂教授、體系魴種質資源鑒定與新種質創制崗位專家高澤霞教授、養殖水環境調控崗位專家謝駿研究員、病毒病防控崗位專家周勇研究員等應邀出席。會議開幕式由上海海洋大學水產與生命學院副院長王浩主持。體系崗站專家及團隊成員等120余人參加會議。

開幕式上,上海海洋大學科技處處長田思泉教授表示,草魚新品種“滬蘇1號”的研發與推廣取得了顯著成效,凝聚了科研團隊、體系、企業和養殖戶的共同努力,也是上海海洋大學產學研深度融合的典范。上海海洋大學將始終堅持“以科技賦能產業”宗旨,力爭在淡水魚種質創新領域取得新的系列突破。

朱健首席表示,草魚作為我國大宗淡水魚養殖的支柱品種,長期以來,草魚產業受到種質退化的嚴重影響。草魚“滬蘇1號”新品種是中國水產科技創新的一項重要突破,對將淡水魚當家品種牢牢攥在自己手里、保障水產品穩定安全供給、助力鄉村產業發展和農民增收致富具有重要意義。

隨后,桂建芳院士以“水產育種及種業創新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 為題作專題報告,以“無刺銀鯽”的成功培育為例,展示了如何通過基因編輯技術精確移除肌間刺基因,提升魚類食用品質。他表示,種業創新是推動漁業高質量發展的關鍵,不僅能解決種質退化和病害頻發等問題,還能提升水產品產量和質量,保障國家水產品供應和食品安全。
戈賢平研究員從草魚產業現狀、加工成本、市場價格與消費偏好等方面進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新品種培育、生態養殖模式推廣、全產業鏈發展和政策支持等未來發展方向。通過科技創新和生態養殖模式,提升草魚產業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和市場競爭力,為保障國家水產品供應和食品安全提供了重要思路。

高澤霞教授詳細介紹了無肌間刺草魚的培育過程及性能評估,展示了我國在魚類遺傳育種領域的重大突破,不僅提升了魚類的食用品質,還為我國淡水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有力支撐。未來,無肌間刺淡水主養魚類的推廣將顯著提升我國淡水水產業的綜合競爭力,帶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生態效益。
謝駿研究員深入探討了草魚肌肉品質提升的調控機理,從肌纖維增殖、膠原調控、能量代謝等多個層面揭示了草魚肌肉品質形成的復雜機制,并通過水質調控和跨物種調控等手段,為草魚養殖提供了全新的視角。不僅豐富了魚類肌肉發育的理論體系,也為草魚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的技術支撐。
周勇研究員針對草魚常見疾病,圍繞多種診斷技術、中藥單體、發酵中藥、亞單位疫苗等,全方位探索了有效的防治手段。不僅揭示了草魚出血病的發病機制,還構建了綜合防控技術體系,為草魚養殖業的健康發展提供了堅實保障。

期間,與會專家還前往申航生態科技發展股份有限公司,實地考察了草魚“滬蘇1號”繁育基地,就提升草魚養殖品質和疾病防控進行了深入交流,并對草魚養殖的未來發展提出了寶貴建議,為產業進步貢獻力量。
(水產養殖研究室、水產病害與飼料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