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漁業研究中心5項成果通過科技評價
日期:2017-11-02 00:00      作者:     來源:     字體大小 [ 大 中 小 ]
10月30日,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組織專家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單位完成的“吉富羅非魚‘中威1號’選育及健康高效養殖技術”、“團頭魴養殖全程營養需要和健康高效飼料研發與示范推廣”、“池塘綠色高效養殖技術研發與應用”、“蝦蟹養殖天然餌料生物培養基的研發與產業化”及“魚類精密肝切片損傷模型的構建及保肝藥物篩選研究”等5項科技成果進行了評價。
評價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谷孝鴻研究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員東海水產研究所莊平研究員等10位專家組成。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項目監督處副處長饒智宏主持會議。農業部科技發展中心聶善明副主任、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黨委書記戈賢平、科研處處長朱健以及課題組成員共40人參加了會議。
會上,淡水中心徐跑主任對科研項目研發進展和科技成果應用的總體情況進行了介紹,對評價專家的到來和辛勤工作表示感謝。部科技發展中心聶善明副主任介紹了成果評價的要點和指標體系,對評價工作做了具體要求。專家組桂建芳組長主持成果評價。成果評價申請人匯報了成果基本情況,評價專家現場核實成果情況,經專家質詢和申請人答疑,專家組集體評議并形成了評價意見。
徐跑研究員主持的“吉富羅非魚‘中威1號’選育及健康高效養殖技術”成果,針對羅非魚種質退化、抗逆性減弱等問題,開展了育種技術創新、新品種培育、良種擴繁、營養需求及健康高效養殖模式等一系列研究與示范,取得了突破性進展,研究成果整體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戈賢平研究員主持的“團頭魴養殖全程營養需要和健康高效飼料研發與示范推廣”成果,針對團頭魴營養參數缺乏、飼料利用率不高、抗逆能力差等問題,在團頭魴養殖全程營養需要與抗逆營養作用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創性突破,創制了健康高效全價飼料,研究成果整體水平處于國際領先水平。朱健研究員主持的“池塘綠色高效養殖技術研發與應用”成果,應用原位修復和異位消減技術結合凈化水體,優化構建人工濕地為凈水核心的健康養殖小區,創新高效生態養殖模式,實現池塘綠色高效生產,總體技術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多項技術達到國際領先水平。劉國鋒副研究員主持的“蝦蟹養殖天然餌料生物培養基的研發與產業化”成果,針對蝦蟹等養殖過程中常規肥料使用中存在轉化率不高、氨氮硫化氫等有害氣體較多、病害頻發、養殖效益不高等問題,在蝦蟹養殖專用培養基的研發和產業化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創性突破,創制了高效轉化與利用的專用培養基并進行了產業化與產品推廣,研究成果整體水平處于同類技術領先水平。杜金梁助理研究員主持的“魚類精密肝切片損傷模型的構建及保肝藥物篩選研究”成果,首次成功構建了魚類體外精密肝組織切片損傷模型、在體肝損傷模型,篩選了2種具有保肝作用的中草藥制劑,取得了明顯的經濟社會效益,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成果居國內同類研究領先水平。
(科研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