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0日上午,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在武漢漁政碼頭正式啟動,這是繼2012年后,農業部再次開展的全流域長江豚類大型科學考察。作為本次科考任務承擔單位之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萬一兵參加了科考啟動儀式,并選派長江江豚研究團隊唐斌、張曉安等科技人員參加全程科考。

本次科考由農業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組織,來自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單位的30多位科技人員參加。科考計劃持續40天,行程約3400公里,科考船將途經武漢-宜昌-武漢-上海-武漢,涵蓋從宜昌到上海長江中下游干流,洞庭湖、鄱陽湖以及主要的叉江河支流,調查豚類種群動態、分布變動及棲息地環境質量等,為長江江豚的保護提供科學依據。

科考還會監測中下游流域的航運、漁業捕撈、水質和水下噪聲等環境指標。此外,科考還使用無人機遙感監測長江兩岸的岸線開發及植被覆蓋狀況,綜合評估長江江豚的棲息地質量。

據悉,自2007年白鱀豚宣告功能性滅絕以后,長江江豚成為中國內陸水域僅存的水生哺乳動物,2012年科學考察發現,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僅為1045頭,情況極度瀕危。五年來,長江經濟帶開發對環境的影響日益增強,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理念更加深入人心,黨的十九大報告明確提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以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為導向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長江江豚是我國特有的淡水鯨類物種,是長江生物多樣性的重要組成部分,保護長江江豚,是保護長江水生生物多樣性的重要一環,也是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命共同體的重要一環。開展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掌握長江江豚種群數量和棲息地狀況,對于長江江豚拯救保護、長江生態精準修復,具有重要作用和指導性的意義。
(攝影:劉科、王娟;水生生物資源研究室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