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7日,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在湖北省武漢市組織召開了“十三五”產業調研研討會,這是體系結構調整優化后的首次全體會議。會議由體系首席科學家楊弘研究員主持,體系全體崗位科學家和試驗站站長參加了會議。

楊弘首席向與會專家介紹了體系“十三五”組織架構,在“十二五”羅非魚產業技術體系基礎上,通過廣泛調研、充分討論,完善了結構,擴大為特色淡水魚體系,目前共設有6個功能研究室,包括33名崗位專家,研究品種涉及羅非魚、鮰、鰻、淡水鱸、鱧、鱖、黃鱔、泥鰍、黃顙魚、鱘、鮭鱒等11大類,研究領域涵蓋品種改良、飼料配制、病害防治、養殖技術、加工和廢棄物利用、產業經濟等關鍵環節,配置較為完整;此外,體系在北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湖北、湖南、福建、四川、廣東、廣西、貴州、海南和西藏等省市設立了19個綜合試驗站,通過更多示范縣和示范基地的建設,輻射帶動特色淡水魚產業的發展,為水產養殖業的結構調整、產業增效、漁民增收提供技術保障。

會議介紹了體系管理要求、工作細則和“十三五”工作思路,涉及經費使用、成果培育、考評機制、保密管理、涉外合作、宣傳和培訓、扶貧工作等方面,使體系新聘人員進一步明確了各自職責。通過廣泛討論,確定了各崗位和試驗站的對接機制,制定了產業調研方案、任務分工和組織方式,為“十三五”體系重點任務編制提供基礎。 楊弘首席還傳達了農業部張桃林副部長在國家現代農業產業技術體系“十三五”啟動大會上的講話精神,及科教司廖西元司長對體系建設和管理提出的具體要求。全體與會人員圍繞促進本產業綠色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保證有效供給等方面開展了深入研討,表示將力爭為做大、做強我國特色淡水魚產業貢獻力量。
(生物技術研究室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