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0日上午,由商務部主辦的“2017發展中國家魚類苗種生產與飼料開發技術培訓班”和“2017年發展中國家羅非魚苗種選育和高產養殖技術培訓班”先后在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開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黨組紀檢組組長于書洲、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黨委副書記萬一兵、無錫市商務局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處外事科長萬松俊等出席了開班儀式。開班儀式由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新華主持。

開班儀式上,于書洲組長表示,中國水產養殖業發展歷史悠久,在國家政策和現代科技的推動下,水產養殖業目前已經發展成為集苗種生產、成魚養殖、市場銷售、飼料、漁藥、漁機為一體的較為成熟的農業產業,在提供優質的動物蛋白、增加就業、提高農民收入、緩解貧困等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作為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中國十分愿意分享在苗種、飼料及羅非魚產業發展進程中形成的獨具特色的生產技術體系和成熟的產業鏈模式。希望各位學員在水科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精心組織和安排下,與中方專家深入交流、分析問題、探討對策,學有所成;歸國后能夠成為各自國家魚類苗種飼料及羅非魚產業興盛興旺的領軍者,成為推進國際漁業科技和經貿交流合作的生力軍。 萬一兵副書記介紹了近年來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科技成果,特別是在推動我國鯉、羅非魚產業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并表示苗種的數量與質量決定著養殖的規模與成敗,質優價廉的餌料決定著養殖的產量與效益。羅非魚作為世界性養殖魚類,為各國提供優質蛋白,出口創匯,改善民生等方面做出了重要貢獻。希望各位學員以本次培訓為平臺,深入全面地了解我國魚類人工繁育、苗種孵化與培育,魚類營養需求及飼料開發等相關的知識技術,并在學成歸國后,因地制宜地加以應用,促進相關產業發展。 萬松俊科長對培訓班開班表示祝賀,并表示中國一直積極謀求共享成果、共同繁榮的道路,并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幫助。漁業作為無錫農業重要產業之一,具有廣闊的國際經濟合作前景。無錫愿意以漁業為交流平臺,推進與各國在經濟貿易領域的合作,讓彼此的友誼歷久彌堅。

來自薩摩亞農業與漁業部水產養殖處處長Luamanuvae Maria Sesilia女士和來自斯里蘭卡國家水產養殖局遺傳育種中心主任Ajantha Rohana Mudalige先生分別作為兩個培訓班學員代表發言。他們對中國政府的資助和水科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周到安排表示感謝,并表示,多年來,中國政府一直致力于通過其能力建設計劃,為全球范圍內的漁業官員進行培訓,積極開展知識共享,有效地促進了各國漁業經濟的發展。他們將充分利用這次機會,努力掌握中國先進的漁業知識和技能,共同為全球漁業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本次“苗種生產與飼料開發培訓班”為期30天,共有來自南蘇丹、烏干達、蘇丹、埃塞俄比亞、南非、埃及、薩摩亞、蘇里南、津巴布韋、柬埔寨、贊比亞、泰國、斯里蘭卡等13個國家的60名漁業技術和管理人員參加培訓。“羅非魚選育和高產技術培訓班”為期70天,共有來自南蘇丹、加納、埃塞俄比亞、南非、薩摩亞、烏干達、贊比亞、柬埔寨、斯里蘭卡、巴布亞新幾內亞、巴拿馬以及泰國等12個國家的62名羅非魚技術和管理人員參加培訓。
(國際合作與教育處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