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研究員等人撰寫的《實施哈尼梯田“稻漁共作”產業精準扶貧的探索與實踐》在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參考》期刊發表。 文章指出,脫貧攻堅是當前一項重大政治任務。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堅持產業扶貧與科技扶貧相結合,圍繞哈尼梯田可持續保護和云南省紅河縣精準脫貧問題,堅持生態優先、綠色發展。通過政府組織推動,以科研機構為技術支撐,以龍頭企業帶動農戶實施,發展“稻漁共作”綜合種養,實現“一水兩用、一田多收、糧漁共贏、強農富民”,探索了一條紅河特色的精準扶貧精準脫貧之路。

文章強調,云南省是我國脫貧攻堅戰的主戰場,哈尼梯田面積達上百萬畝,稻田面積1400多萬畝。“稻田穩不住,人工濕地就會不斷減少;稻田穩不住,糧食安全就會存在隱患”,稻田穩定,根基才穩定,糧食安全才能穩定。“稻漁共作”模式作為一種互補共生的農業生態循環系統,是建立在“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基礎上,在保證水稻產量不降低的同時,通過提升水稻、漁產品的品質來提高產值和效益,實現“一田多用,一水多用,糧漁多贏”的最佳效果。 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攜手云南省漁業局、云南中海漁業公司積極推進“稻漁工作”產業扶貧項目,并初顯成效。依托于紅河縣縣委、縣政府的重視和支持,先期在迤薩鎮勐龍村建設水產品良種繁育基地及泥鰍規模化繁育車間。該基地面積約450畝可實現年產泥鰍種苗30億尾,滿足全縣上萬畝梯田高產示范田項目對泥鰍苗種的需求,示范帶動全縣發展 “稻漁共作”產業,惠及1萬余戶建檔立卡貧困戶。按照紅河縣實施10萬畝高產示范梯田建設的目標任務,預計總產值可達12億元,戶均增收4萬余元,可輻射全縣22860余戶農戶增收致富,帶領12860余戶,51200余貧困人口脫貧致富。同時為提升梯田抗旱排澇能力,推進哈尼梯田生態保護積累了有益經驗。

通過稻田種養結合,推進種植業與漁業結合,提高水稻種植效益,對于促進糧食穩定生產、農民增收具有重要作用。實踐證明,發展“稻漁共作”產業,是行之有效的特色農業產業扶貧途徑,對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改革、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具有重要的意義。
(辦公室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