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表彰了第四屆海洋與漁業科技創新獎獲獎科技成果,其中,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持完成的“淡水漁業生態環境污染監測用‘背角無齒蚌監測體系’的研究”、“異育銀鯽綠色功能性飼料研發與推廣”兩項科技成果榮獲三等獎。 “淡水漁業生態環境污染監測用‘背角無齒蚌監測體系’的研究”成果由楊健研究員牽頭完成。項目組針對國內外尚無系統的淡水漁業生態環境“貝類觀察”監測體系研究與相關技術研發的局面和我國國情,創新性地篩選出了背角無齒蚌(Anodonta woodiana)等作為研究對象和統一的指示物種,以環太湖代表性水域原位采集蚌樣開展了重金屬、有機錫、有機氯化合物、藻毒素等污染物的被動監測;以近、遠距離水域異地移殖人工繁育“標準化”背角無齒蚌開展了太湖、武漢東湖等水域污染物主動監測;以及利用人工繁育技術自主繁養的“標準化”背角無齒蚌(包含鉤介幼蟲、稚蚌、幼蚌和成蚌)實驗動物種群開展了重金屬等污染物的毒理機制,生物指示和污染預警探索等不同層次的研究。該體系可為淡水漁業生態環境污染評價和預警及水域管理提供一套既統一、規范、可比性和可操作性強、監測數據較為“精準”的新手段,具有很好的應用潛力。出版專著1部,發表學術論文36篇(其中SCI、EI收錄12篇),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7項,并初步建成了相關領域較為專業的科學研究平臺和監測及毒理研究專用“標準化”背角無齒蚌實驗動物種群。 “異育銀鯽綠色功能性飼料研發與推廣”成果由劉波副研究員牽頭完成。項目組針對異育銀鯽養殖過程中“飼料資源匱乏、養殖環境惡化、抗病力下降、抗生素濫用”等瓶頸問題,以提升異育銀鯽品質為目標,以綠色功能性飼料為核心,通過抗應激制劑、復合免疫增強劑、植酸酶及酶在線處理技術,脂肪需求及營養調控、氨基酸平衡模式及蛋白源替代等手段進行系統研究及應用,開發了異育銀鯽功能性飼料系列產品及其使用技術,進行了異育銀鯽功能性飼料及其關鍵技術的示范推廣。發表學術論文75篇(SCI論文12篇),參編專著1部;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8項,制定省級地方標準1項、企業標準2項;研發出功能性飼料添加劑2種和功能性飼料2種。在示范推廣過程中,該成果有效降低了抗生素的使用,減少了對水環境的污染,提高了養殖效益,促進了農民增收,取得了良好的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
(院重點實驗室、水產病害與飼料室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