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22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刀鱭種質資源與繁養創新團隊在Nature旗下期刊《Scientific Reports》在線發表了刀鱭卵巢發育不同步調控機理的研究成果。 刀鱭享有“長江三鮮”之首的美譽,是我國重要的生殖洄游性魚類,該物種的保護開發具較大的生態價值、學術價值和經濟價值。隨著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單位取得長江刀鱭人工繁殖技術的突破和生態養殖技術的日臻完善,刀鱭正逐漸成為一種前景廣闊的優質淡水增養殖品種。但是,刀鱭雌魚群體卵巢發育呈現明顯的不同步性,這嚴重困擾著刀鱭苗種規模化繁育的進一步發展。因此,團隊針對刀鱭卵巢發育群體不同步的問題,應用轉錄組學和代謝組學整合技術揭示其調控機理,為后續刀鱭苗種的規模化繁育提供科學依據。 前期研究中發現,同齡且養殖環境一致的刀鱭群體,卵巢發育依然呈現高度的不同步性;本研究針對同一時間(產卵高峰期)采集的Ⅲ、Ⅳ、Ⅴ期的卵巢分別開展了代謝組和轉錄水平的檢測。經過比對和組裝,共獲得565個代謝物和47049個Unigene。在卵巢Ⅲ到Ⅳ發育過程中,55個代謝物和830個Unigene上調,27個代謝物和642個Unigene下調;卵巢Ⅳ到Ⅴ期發育過程中,31個代謝物和1932個Unigene顯著上調,4個代謝物和764個Unigene顯著下調。通過對以上差異代謝物和基因的共富集分析,發現43條通路在卵巢Ⅳ到Ⅴ期發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50條通路在卵巢Ⅳ到Ⅴ期發育過程中發揮重要作用。以上通路中,39條在卵巢Ⅲ到Ⅴ期發育過程中一直發揮著重要作用。利用組學整合技術,對以上通路的代謝物和基因進行互作分析,發現3條調控刀鱭卵巢發育不同步的核心通路,分別是角鯊烯和膽固醇合成通路、類固醇激素合成通路和花生四烯酸代謝及前列腺素形成途徑,這為下一步實現刀鱭卵巢發育的精準調控提供了靶標通路,也為類似卵巢發育群體不同步性魚類的規模化人工繁育提供借鑒。 研究論文題目為《Integrated application of transcriptomics and metabolomics yields insights into population-asynchronous ovary development in Coilia nasus》,第一作者為徐鋼春副研究員,通訊作者為徐跑研究員。《Scientific Reports》期刊影響因子5.228。論文網址http://www.nature.com/articles/srep31835。



(水產養殖研究室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