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7日,“中國-FAO中亞和高加索地區水產苗種和飼料生產與管理技術培訓班”在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開班。聯合國糧農組織(FAO)漁業和水產養殖司漁業和水產養殖資源利用與保護處高級項目官員Mohammad Rezaul Hasan博士、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等出席開班典禮。開班典禮由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副主任袁新華主持。 徐跑主任對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的學員到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參加培訓交流表示熱烈歡迎,回顧了與中亞和高加索地區的國家開展漁業科技交流與合作情況,簡要介紹了中心近年來在科學研究、國際交流與合等方面開展的主要工作。他表示,苗種是物質基礎,飼料是生產保障,此次培訓班圍繞水產苗種和飼料生產兩個關鍵技術開展培訓,希望各位學員充分利用這次機會多交流,尤其是與FAO漁業官員和中國的專家一起交流探討,努力提升通過水產養殖生產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能力。 Mohammad Rezaul Hasan博士代表FAO漁業和水產養殖司對各位學員的到來表示歡迎。他表示,水產苗種與飼料生產是2012年6月在新疆烏魯木齊由FAO和中國政府農業部聯合主辦的“中亞和高加索地區負責任水產與漁業發展區域研討會”上確定的重要區域合作領域之一。此次培訓班是繼2013年舉辦第一期培訓班之后的又一期以水產苗種和飼料為主題的技術培訓班。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是區域內最好的研究和培訓機構,并在去年被FAO授牌為FAO水產養殖及內陸漁業研究培訓參考中心。希望本次培訓班取得圓滿成功。 來自哈薩克斯坦國家漁業協會執行董事Azis Shutkarayev先生代表學員發言,對中國政府信托基金下的南南合作項目和FAO的支持和協調,以及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精心組織表示感謝。他表示,中亞和高加索地區國家的水產養殖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其產量占據了前蘇聯地區的大部分,但是優良養殖品種和飼料生產仍是發展瓶頸。相信通過專題講座、實驗和生產實習、專業考察與座談交流等形式的培訓和學習,經過在學員國的技術轉移和成果轉化,一定會幫助學員國加快漁業和水產養殖的立法和強化政策支持,進而提高各國水產養殖水平和產量以及人均水產品的消費量。

本次培訓班是由中國政府和FAO主辦的,為期15天,共有來自中亞(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和高加索地區(亞美尼亞、阿塞拜疆、格魯吉亞)8個國家的18名學員參加培訓,分為水產苗種和飼料生產兩大模塊,將采用課堂授課與研討、實驗與生產實習、專題考察與座談交流相結合的形式進行。此次培訓班也是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積極發揮FAO水產養殖及內陸漁業研究培訓參考中心職能,開展針對“陸上絲綢之路”國家在漁業領域的人力資源培訓和能力建設的培訓項目。
(教育培訓處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