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6月20日,由中國農業部和聯合國糧農組織(FAO)聯合主辦、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和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共同承辦的“中國-FAO中亞及高加索地區水產飼料與苗種生產管理技術培訓班”結業典禮在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舉行。農業部國際交流服務中心副主任季文遠、國際處處長余揚,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副主任袁新華出席典禮并為學員頒發了結業證書。 季文遠副主任對學員圓滿完成培訓任務并順利結業表示祝賀,對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為本次培訓班所做的精心安排表示感謝。他指出,中國與中亞及高加索地區山水相連,具有悠久的經濟往來和合作基礎。中亞及高加索地區各國是“絲綢之路經濟帶”沿線的重要國家,中國在內陸漁業生產技術方面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很愿意與各國分享。在中國深入推進“絲綢之路經濟帶”和“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過程中,希望各位學員積極推動與中國在漁業、農業領域的交流與合作,通過相互交流和學習,共同提高中國和中亞及高加索地區水產養殖產業的發展。 徐跑主任對農業部、FAO給予本次培訓班的指導和支持,以及全體學員對培訓工作安排的理解和配合表示感謝。他表示,各位學員通過課程學習、實驗室操作、考察和實踐,了解和掌握了中國先進實用的水產飼料和苗種生產技術及管理經驗,希望學員們能夠學以致用,共同為通過發展漁業生產來解決糧食安全問題而不斷努力;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愿意為學員服務和推進本國漁業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哈薩克斯坦漁業協會執行董事阿茲斯?舒特卡拉耶夫先生代表學員發言,感謝中國農業部、FAO及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為此次培訓付出的努力,并介紹了學員提出的有關具體合作建議。他表示,中亞和高加索地區國家的水產養殖業處于起步階段,盡管各國政府采取了有效的法律措施和政策激勵,仍有很多諸如苗種、飼料、病害等問題需要解決,希望進一步加強與中國在漁業領域的科技交流與合作,以提升當地漁業發展水平。各國學員代表也紛紛發言,并向承辦單位贈送了精心制作的禮品和各國具有民族特色的禮物。 本次培訓班是我國農業部和FAO利用中國信托基金舉辦的漁業領域南南合作項目,也是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作為“FAO水產養殖及內陸漁業研究培訓參考中心”舉辦的第三期培訓項目。來自塔吉克斯坦、烏茲別克斯坦、哈薩克斯坦、土庫曼斯坦、吉爾吉斯斯坦、格魯吉亞、亞美尼亞、阿塞拜疆等8個國家的18名學員參加培訓,并獲得了由農業部國際合作司頒發的結業證書。

(教育培訓處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