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月25日-30日,第十六屆國際魚類營養與飼料研討大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fish nutrition and feeding, ISFNF)在澳大利亞港口城市凱恩斯市隆重舉行,來自世界各地的三百多位專家學者以“水產營養科技進步,鼓勵水產養殖創新發展”為主題,開展了廣泛的學術交流,其中中國大陸代表共計三十余人參加此次大會。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戈賢平研究員和任鳴春博士參加了會議。 會上,戈賢平研究員和任鳴春博士以口頭報告和墻報形式展示了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產動物營養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團頭魴不同生長階段蛋氨酸需要量的研究”(Dietary methionine requirement of blunt snout bream at different growth stages)為題的口頭報告,及題為“大黃素不同投喂模式對團頭魴生長、非特異性免疫及抗嗜水氣單胞菌能力影響”(The influence of various feeding patterns of emodin on growth, non-specific immune responses, and disease resistance to Aeromonas hydrophila in juvenile Wuchang bream)和“大黃素對草魚肝細胞毒性、細胞凋亡和抗氧化能力影響”(The effect of emodin on cytotoxicity, apoptosis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in the hepatic cells of grass carp (Ctenopharyngodon Idellus))的墻報,引起了國內外學者和企業參與人員的強烈關注和認同。此外,戈賢平研究員等還重點關注了魚類營養代謝和免疫等方向的研究進展,與業界同行進行了深入溝通和交流,并就未來可能進行的國際合作進行了探討。 此次參會活動對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科研人員了解國際水產營養飼料學領域科研及產業最新狀況與趨勢,拓展研究思路,增進合作交流,加快營養與飼料學科建設將起到有力的促進作用。 據悉,國際魚類營養與飼料學術研討會每兩年舉辦一次,下一屆將于2016年在美國舉辦。該會已成為水產營養與飼料領域的學者、企業家、管理者和相關從業人員進行學術交流和合作研發的一個國際化平臺。
(水產病害與飼料研究室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