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2013年度科技進步獎評獎結果揭曉,由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殷國俊研究員主持的“魚類肝損傷模型的建立及保肝藥物篩選技術研究與應用”、楊健研究員主持的“基于耳石環境元素指紋的重要經濟魚類洄游生態學研究”等兩項科技成果榮獲二等獎。 “魚類肝損傷模型的建立及保肝藥物篩選技術研究與應用”項目通過與匈牙利漁業、水產養殖和灌溉研究所合作,用CCL4和t-BHP構建了穩定的魚類原代肝細胞損傷模型,并用該模型對27種中草藥進行了體外篩選;用CCL4構建了魚類在體肝損傷模型,并用該模型對13種中草藥進行了在體篩選;開發魚類保肝中草藥配伍2種;利用熒光定量PCR檢測了5種中草藥對體外培養肝細胞中CYP1A和CYP3A的mRNA表達量的影響,在細胞和分子水平上闡述了中草藥的保肝機理。本項目有效地推進了中草藥在魚類病害防治上的國際合作與交流,目前已表了20篇學術論文(其中SCI論文6篇),撰寫專利3項。 “基于耳石環境元素指紋的重要經濟魚類洄游生態學研究”項目研究著眼于我國刀鱭、鳳鱭、棘頭梅童魚、鯔魚、青海湖裸鯉、太湖新銀魚等重要經濟魚類保護和可持續利用中一些用傳統手段尚很難解決的洄游生態學難題,創新性地以上述魚類的耳石組織作為生物指示物,采用先進的耳石微化學的技術,以較為客觀、可視化結果的形式,有效地開展了這些魚類資源群體的關聯性和個體組成,洄游“履歷”,生境變化的時空動態及生存策略,生活史過程中的環境需求等方面的探索,并取得了突破。其成果不僅為客觀評價和有效保護上述魚類提供了不同視點的理論基礎和決策依據,同時其前沿性也得到了國內外學術界的關注和肯定。該具有創新性的成果和技術具有良好的應用前景。其產生的社會效益和生態效益也將會十分顯著,必將為今后進一步開拓我國相關領域的研究,從新的角度推動相關魚類繁育、養殖、環境評價及資源養護工作的深入做出貢獻。研究結果兩次被評為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級科研進展亮點,已發表6篇SCI、6篇CSCD論文,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項,并為獲準農業科研杰出人才及其創新團隊(刀鱭)做出了貢獻。畢業碩士生2名,正培養博士生2名(1名獲國家留學基金委資助出國聯合培養),碩士生1名。
(水產病害與飼料研究室、院重點開發實驗室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