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發布2011年度科技進步獎擬授獎成果公示,楊弘研究員主持完成的“羅非魚大規格魚種規?;嘤c生態養殖技術研究”項目,以及淡水中心作為第二完成單位參與的“長江口水生生物資源持續利用和生態修復關鍵技術研究”項目2項成果榮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一等獎。陳家長研究員主持的“利用多級生物系統對淡水養殖池塘環境的修復”項目,以及淡水中心參加的“三峽生態漁業開發技術研究” 2項成果榮獲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二等獎。 “羅非魚大規格魚種規?;嘤c生態養殖技術研究”項目在羅非魚良種選育、苗種繁育、質量安全、加工工藝及廢棄物利用等方面開展了廣泛研究,累計為社會提供良種羅非魚苗種11.52億尾;推廣生態養殖技術22.1萬畝;加工羅非魚產品13.1萬噸,出口創匯1.58億美元,新增1200個就業崗位;項目期累計新增純收益4.5億元。舉辦技術培訓班165期,培訓技術人員及農民11878人次。本成果發表論文56篇(其中SCI論文4篇),編寫專著1本,參編實用技術手冊1本;申請國家發明專利18項,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項;獲軟件著作權5項;制定地方標準1項、企業標準3項。項目成果整體上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利用多級生物系統對淡水養殖池塘環境的修復(PJ2006-50)”項目創建了一種新型的池塘環境固定化微生物修復技術,項目總體研究成果國內領先,養殖水環境原位修復技術處于國際領先。項目技術示范推廣面積達5000多畝,經濟效益達3763萬元。發表學術論文5篇,申報國家發明專利4項(已授權2項),授權實用新型專利1項。 據悉,本年度共有23項科技成果獲2011年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科技進步獎,其中一等獎5項,二等獎8項,三等獎10項。
(辦公室 供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