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27日,“第六屆全國大宗淡水魚營養與飼料學術研討會暨之江科學論壇—水產飼料蛋白源開發挑戰與對策”在浙江湖州隆重召開。本次會議由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主辦,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營養與飼料研究室、湖州師范學院、湖州市農業局承辦,會議主題為“大宗淡水魚營養調控與飼料蛋白源開發”。
本屆大會特邀中國海洋大學麥康森院士、華東師范大學陳立僑教授、中國海洋大學艾慶輝教授、上海海洋大學冷向軍教授、中國農業科學院飼料研究所周志剛研究員、浙江科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章亭洲博士以及來自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營養與飼料研究室6位崗位科學家。會議參會人數達180人,其中體系內崗位約110人,綜合試驗站約45人。體系青魚營養需求與飼料崗位科學家葉金云教授主持會議。

開幕式上,湖州師范學院校長張立欽首先代表學校對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來湖州參加學術研討表示熱烈歡迎,并簡要介紹了學校的基本情況,希望與會領導、專家繼續關心和支持學校水產學學科的發展,同時希望推動國內外同行交流合作。湖州市農業局副局長陶忠華,浙江省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辦公室副主任林思達,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戈賢平,浙江省海洋與漁業局總工程師孫曉明、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科技與質量安全監管處處長王雪光先后致辭。
會上,麥康森院士作了題為《中國高檔水產飼料的發展與未來》的專題報告。他指出,高檔水產飼料具有性價比高、健康,抗病力強、保證產品品質與安全和保證環境持續利用的特點,但也意味著成本高。我國高檔水產飼料的主要矛盾是低質量原料如何轉變成為高檔水產料,繼而養殖出高檔水產品。因此,他提出可利用基因工程技術、發酵工程技術、微生物工程技術等生物技術,使飼料原料中含有的必需營養素含量、原料營養素的利用率達到養殖動物所需的營養水平,從而提高養殖動物的健康水平、養殖產品的品質和安全以及養殖對象的生長與產量。他強調,(微生物)生物技術可為飼料工業提供無限商機,未來水產養殖必須依靠科技創新驅動、實現循環水設施化養殖、深遠養殖,引領水產飼料質量革命。

艾慶輝教授、陳立僑教授、冷向軍教授、周志剛研究員特邀作了 “大黃魚營養與飼料技術的最新研究”、“蝦蟹飼料中植物蛋白源的研究與開發進展”、“蛋白源利用中的氨基酸營養策略”、“優質替代的危與機—以棕櫚酸魚類肝脂毒性為例”主題報告。體系營養與飼料功能研究室崗位科學家解綬啟研究員、戈賢平研究員、葉金云教授、周小秋教授、劉文斌教授和徐奇友研究員分別圍繞崗位研究內容和成果,系統介紹了大宗淡水魚營養需求和調控、飼料投喂策略和新型飼料源開發等方面的最新研究進展。與會代表們圍繞大宗淡水魚類營養需求、飼料配制與投喂等課題和產業發展情況也進行了探討和交流。

據悉,本次會議體系內外各專家及學者共提交論文60余篇,其中口頭報告33篇,墻報24個。其中,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產動物飼料營養研究團隊向本次大會提交論文11篇,其中戈賢平研究員、任鳴春副研究員、繆凌鴻副研究員、蘇艷莉碩士和王經遠碩士分別作了《大宗淡水魚功能性飼料研究進展》等口頭匯報交流,充分展示了該團隊近年來在功能飼料、氨基酸營養調控、新型飼料源開發等方面取得的科研成果。

本次研討會圍繞水產飼料研發的關鍵性技術難題—“蛋白源開發挑戰與對策”開展廣泛的學術交流和研討,推動我國水產飼料蛋白源開發技術領域的研究與國際前沿接軌,加快相關科研成果的應用與轉化,共同促進大宗淡水魚營養與飼料研究水平的提高和產業的健康持續發展。
(水產病害與飼料營養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