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與阜陽市農業委員會、阜南縣人民政府分別簽署科技合作協議,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阜陽市副市長王顯義、阜南縣縣長李云川等出席簽約儀式。

簽約儀式上,王顯義副市長對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在橄欖蟶蚌人工繁育技術研究上給予阜陽的科技支撐表示感謝,并表示希望不斷深化雙方科技合作,共建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創新平臺,做大做強橄欖蟶蚌繁育、養殖與加工產業,并進一步在阜陽淮河特色漁業、稻漁綜合種養、水產種質資源和生態保護等方面深入合作并取得豐碩成果。
徐跑主任表示,突破橄欖蟶蚌人工繁育技術,助力阜陽淮河橄欖蟶蚌資源恢復,是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落實國家生態大保護的重要成果,將在雙方現有合作成果基礎上,進一步發揮人才和技術優勢,為阜陽市漁業綠色發展、農業產業扶貧和鄉村振興提供技術支撐。

簽約結束后,徐跑主任一行還赴淮河王家壩、橄欖蟶蚌國家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區及苗種試養基地考察調研,就淮河橄欖蟶蚌繁育保護研究中心選址建設與進一步合作擬定了基本方案。阜陽市政府副秘書長劉曉亮、市農委副主任韓紅偉、市科技局副局長王顯林、市水產管理局局長王林、阜南縣副縣長楊世強,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水產養殖研究室副主任聞海波、美國田納西野生動物資源局高級科學家華丹等參加了簽約儀式及調研活動。

自2017年5月,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與阜陽市水產管理局、阜南水產局等緊密合作,在全國率先突破素有“淮河鮑魚”美譽的瀕危貝類—橄欖蟶蚌人工繁育關鍵技術;2018年通過技術優化實現了苗種的規模化繁育,累計繁育苗種10萬余只。今年9月,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將數萬只橄欖蟶蚌苗種贈送給阜南縣水產養殖場進行池塘試養,目前苗種生長情況良好,為下一步淮河橄欖蟶蚌資源增殖及推廣養殖奠定了基礎。開展橄欖蟶蚌池塘養殖投資少、周期短、見效快,同時可凈化養殖水體,具有顯著的經濟效益、生態效益和社會效益,前景十分廣闊。
(水產養殖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