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組織專家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單位完成的“福瑞鯉2號”多性狀綜合選育及良種示范、鱭屬魚類漁業生態學的耳石微化學技術研究等2個科技成果進行了評價。評價專家組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漁業機械儀器研究所徐皓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谷孝鴻研究員、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黑龍江水產研究所石連玉研究員、浙江省淡水水產研究顧志敏研究員、華中農業大學王衛民教授、南京農業大學劉文斌教授等7位專家組成。

成果評價會上,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黨委書記戈賢平對各位專家不辭辛苦來中心參加成果評價表示感謝,介紹了2個成果的研發進展和應用總體情況,希望各位專家多提寶貴意見,給中心的相關科研工作指出努力的方向。受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委托,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邴旭文介紹了成果評價的要點和指標體系,以及對評價工作具體要求。專家組組長桂建芳院士主持了成果評價,成果評價申請人董在杰研究員和楊健研究員分別就“福瑞鯉2號”多性狀綜合選育及良種示范、鱭屬魚類漁業生態學的耳石微化學技術研究進行了匯報。評價專家現場核實成果情況,經專家質詢和申請人答疑,專家組集體評議并形成了評價意見。

董在杰研究員主持的“‘福瑞鯉2號’多性狀綜合選育及良種示范”成果,建立了鯉數量遺傳學BLUP分析的多性狀綜合選育技術,開展了鯉生長速度、成活率等遺傳參數的評估,培育出生長快、成活率高的水產新品種“福瑞鯉2號”,該品種與同齡對照養殖鯉魚相比,生長速度平均提高22.9%,成活率平均提高6.5%。依據育種值和親緣關系,創建了家系間親本配對生產優質苗種的技術,建立了“福瑞鯉2號”育-繁-推體系,開發出“福瑞鯉2號”稻田養殖、蓮田養殖、池塘“錯茬”養殖和循環水養殖等多種健康高效養殖模式。探明了鯉飼料中添加竹炭粉和桑葉粉的效果,改善了幼魚的健康狀況和腸道功能,提高了生長性能、飼料利用率和抗氧化能力。成果獲得國家審定的水產新品種1個、授權發明專利4件、實用新型專利2件、計算機軟件著作權2件,發表論文67篇。新品種“福瑞鯉2號”近3年累計養殖面積達62.85萬畝,新增經濟效益5.16億元,取得了顯著的社會、經濟和生態效益。研究成果整體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楊健研究員主持的“鱭屬魚類漁業生態學的耳石微化學技術研究成果”, 以鱭屬魚類為材料,闡明了耳石中鍶、鈣等微量元素沉積與魚類在淡水、半咸水、海水生境中的對應關系,由此繪制了相應的指紋圖譜,創建了魚類耳石微化學分析技術。應用耳石微化學分析技術,探明了長江、珠江、錢塘江等不同水域刀鱭、鳳鱭、七絲鱭的洄游規律、分布范圍、種群組成等漁業生態學問題。成果共發表論文21篇,其中SCI論文6篇;獲授權發明專利1項,申請受理發明專利2項。成果還在小黃魚、牙鲆、青海湖裸鯉等其他魚類中進行了拓展應用,并為15家國內研究機構提供了技術服務,促進了相應研究領域總體研發水平的提高,取得了很好的社會效益。研究技術成果總體處于國際相關領域先進水平。
(科研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