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月3日,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在浙江湖州召開2018年度總結考評會議,農業農村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張顯良局長、中科院水生所桂建芳院士、浙江省農業農村廳徐建華副巡視員、湖州師范學院張立欽校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劉英杰副院長、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徐跑主任、廣東省農業農村廳高慶營副廳長、山東省農業農村廳張建東副廳長、江西省農業農村廳龍宇聞副廳長、湖州師范學院葉金云副校長、江蘇省農業農村廳莊雪峰處長,國家大宗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首席科學家戈賢平研究員以及30個崗位和30個綜合試驗站、眾多水產企業等近200人參加了考評會。

戈賢平研究員主持了考評會開幕式,首先對體系核心示范點進行了授牌。經過自愿報名,由各個功能研究室的崗位專家組現場考察調研,最終確定了14個核心示范點:濱海鹽堿池塘規模化養殖模式(上海市);池塘種青養魚綠色養殖模式(湖北省);小區型池塘工程化高效養殖模式(湖北省);池塘—湖泊復合型養殖模式(安徽省);西北池塘生態高效養殖模式(寧夏自治區);黃河灘涂提質增效型養殖模式(河南省);“魚稻耦合、以漁護田”綠色村寨漁業模式(貴州省);“哈尼梯田”漁稻綜合種養模式(云南省);生態修復型湖泊漁業增殖模式(湖北省);池塘集約化養殖—“跑道養殖”新模式—“漁光互補”新模式(江蘇省);庫區水質保護型增養殖模式(湖南省);生態凈水型水庫漁業增殖模式(浙江省);池塘品質調控型綠色養殖模式(廣東省);“巴楚草魚”特色生態養殖模式(新疆維吾爾自治區)。

隨后張顯良局長致辭,充分肯定了大宗淡水魚體系建立10年來在隊伍建設、科研創新、產業技術方面取得的顯著成效:一是凝聚了頂尖研究隊伍。圍繞產業鏈、部署創新鏈設立了遺傳改良研究室、營養與飼料研究室、疾病防控研究室、養殖與環境控制研究室、加工研究室、產業經濟研究室,按區域設立綜合試驗站,構建了有30位崗位科學家、30位綜合試驗站站長為核心的國家團隊,共同組成了大宗淡水魚體系。二是引領產業創新體系。體系共研發了新品種11個,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和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3項,省部級一等獎12項。三是支撐和引領了產業高質量發展。體系成果共輻射養殖戶100多萬戶,養殖面積1000多萬畝,累計生產大宗淡水魚388萬噸,增收447億元,支撐產業發展成效突出。
徐跑主任代表體系產業技術研發中心致辭,感謝各有關單位、專家對體系和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的支持,并表示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將會全力配合和支持體系的工作。劉英杰副院長致辭中回顧了體系10年前的成立過程,總結了體系10年來取得的成績,并提出中國漁業發展應遵循綠色化、國情化、國際化的建議。徐建華副巡視員和張立欽校長也分別致辭。
隨后,張顯良局長主持了對首席科學家、各功能研究室主任的考評會。

(漁業經濟和信息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