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十二五”國家科技計劃與國家自然基金等項目支持下,由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和通威股份有限公司等單位合作完成 “吉富羅非魚‘中威1號’選育及健康高效養殖技術”成果榮獲第四屆中國水產學會范蠡科學技術獎科技進步類一等獎。在該成果中,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徐跑研究員領銜的科研團隊在吉富羅非魚育種技術創新、新品種培育、良種擴繁、營養需求及健康高效養殖模式等一系列研究與示范中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吉富羅非魚‘中威1號’選育及健康高效養殖技術”成果,針對當前中國羅非魚產業存在的雄性率低,成魚規整性較差以及鏈球菌感染后死亡率高等主要問題開展了深入研究。主要建立了BLUP家系分析和分子標記輔助的綜合選育技術,培育出生長快、抗逆性強的水產新品種吉富羅非魚“中威1號”,該品種生長速度比對照品種提高15%以上,對鏈球菌的抗病力提高了14%;研究了鏈球菌病的作用機理,探索了“中威1號”營養調控對鏈球菌病的防控技術,研制出高效環保的吉富羅非魚飼料添加劑;建立了幾丁聚糖免疫強化羅非魚鏈球菌抗性技術;建立了控制近交的親本配對方法,研發出全人工孵化育苗技術,提高了苗種質量與規格整齊度,創建了“中威1號”育繁推體系及羅非魚—青蝦混養等健康高效養殖模式。
該項成果歷經8年努力,培育出水產新品種1個,獲授權國家發明專利20件和實用新型專利8件,發表論文74篇(SCI 31篇),出版專著1本。2015-2017年累計推廣新品種吉富羅非魚“中威1號”76.6萬畝,取得了重大的社會經濟效益。其中,為了提高推廣示范效應,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先后在多個羅非魚養殖主產區開展了40余次羅非魚養殖技術培訓,培訓漁業技術人員超過2000名,提高了漁民的科學文化和養殖技術水平,為羅非魚的增收增產打下堅實的基礎;同時,通過“一帶一路”合作倡議,累積為30多個國家培養了羅非魚科技人才,為“中威1號”吉富羅非魚走出國門戰略打下了堅實基礎。
(生物技術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