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由商務部主辦、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承辦的2019年“發展中國家羅非魚苗種選育與高產技術培訓班”及“海上絲綢之路國家陸基水產養殖技術培訓班”等兩項技術援外培訓項目同時在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啟動實施。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無錫市商務局對外投資和經濟合作處副處長李智出席了項目啟動儀式。項目啟動儀式由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國際合作與教育處處長敬小軍主持。

啟動儀式上,徐跑主任對各位學員來中心參加培訓交流表示熱烈歡迎,介紹了中心近年來在科學研究、成果轉化、“一帶一路”建設與南南合作等方面取得的重要成果。他表示,現代綠色水產養殖產業發展是新時代有效增加優質動物蛋白供給、保障民生的重要途徑,廣大發展中國家只有不斷加強互利合作,強化知識分享,才能產生“一加一大于二”的積極效應,才能共同為漁民增收、生活美好及全球范圍內“消除饑餓和貧困”做出積極貢獻。

李智副處長表示,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一直以來,中國政府在南南合作框架下向其他發展中國家提供了力所能及的援助。“一帶一路”倡議的提出,彰顯了中國政府一直奉行的合作共贏理念,六年來,越來越多的國家和地區積極響應這一倡議,合作成果遍地生花。希望各位學員能夠利用培訓班搭建的互通平臺,積極學習中國經驗,分享養殖技術,共享漁業發展成果。
來自加納漁業與水產養殖發展部的普林斯·弗蘭克·阿扎先生作為羅非魚苗班學員代表發言,他表示非洲地區幅員遼闊、資源充足,然而由于技術落后、管理不當等問題,水產養殖業發展缺乏技術支撐與系統管理,希望通過此次培訓能夠深入了解學習中國先進的水產養殖技術及管理模式,更好地服務于本國漁業產業的進步升級。陸基班學員代表,來自烏干達布塔萊賈區政府的漁牧官員穆廷加·朱利·戈弗雷先生表示,希望能通過在中國的培訓和交流,因地制宜的把中國技術運用到各國漁業生產實際中去,以期通過綠色現代養殖技術,推動水產養殖業業朝著可持續、產業化方向發展。

兩期培訓班項目共有來自埃及、柬埔寨、加納、南非、南蘇丹、烏干達、坦桑尼亞、緬甸、烏茲別克斯坦、菲律賓等國家的49名學員參加;培訓班將通過課堂講座、實習實踐、參觀考察、交流討論等形式開展,并將分別赴廣東省、湖北省、上海市等地參觀考察我國羅非魚產業及水產養殖業發展成果。
(國際合作與教育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