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慶市西江位于吉陽磯水道,為長江故道。河道全長約9千米,常水位下平均寬度約300米,平均水深約8.7米,最大水深超過20米,兩岸均為自然岸線且小型魚類資源豐富,沒有人類擾動,是安慶市江豚自然保護區的核心區。三年前,我國長江下游首個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區就建立于此。


安慶西江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基地
受農業農村部長江流域漁政監督管理辦公室委托,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承擔了“安慶西江長江江豚遷入及馴養”項目。2016年11月10日,農業農村部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在安慶西江共同實施了長江江豚遷地保護行動,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江豚科研團隊全程提供技術支撐,成功將首批6頭長江江豚釋放至西江開闊水域,建立了長江下游流域首個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區—安慶西江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基地,并首次實現了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區間的個體交流。


2016年長江江豚遷入西江
今年6月下旬,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例行開展西江夏季綜合考察,考察研究內容包括水環境、魚類等水生生物、長江江豚、環境DNA、環境微生物等。在為期一周的考察過程中,考察團隊在管護基地至大壩上口水域多次發現新生幼豚,這是繼2018年西江保護基地首添“新丁”后,連續第二年發現新生幼豚。

長江江豚科學考察

2018年夏季考察發現的幼豚

2019年夏季考察發現的幼豚
“夏季是觀察新生幼豚的黃金時期,而遷地群體數量的穩定增長是反映保護區管護成效的核心指標,截止2018年,西江遷地群體數量已達22頭。這其中包括2017年11月,我們從長江安徽段成功引種遷入的6頭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后備種源。”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長江江豚保護團隊骨干劉凱研究員說道,“今年,當我們再次發現新生幼豚的時候,是很激動的。這表明前期分批引入的長江江豚遷地群體能夠適應西江的水域生態環境條件,也能夠正常地棲息和繁衍,遷地保護的成效日益顯現。”

劉凱研究員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
長江江豚是唯一的江豚淡水亞種,這種頭部鈍圓、性情活潑、總是嘴角含笑的生靈,已經在地球上生活了2500萬年。她是長江水生生物保護的旗艦物種,也是長江淡水生態系統健康的重要指示物種。2018年7月24日,農業農村部正式發布了2017年長江江豚生態科學考察結果:2017年長江江豚種群數量約為1012頭,其中長江干流僅為445頭。總體來看,長江江豚種群數量迅速下降的趨勢得到遏制,但種群數量極度瀕危的現狀沒有改變,保護形勢依然嚴峻。長江江豚的拯救和保護,已進入了最后的“保種”階段。

長江江豚——微笑精靈
“習近平總書記在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上指出,長江擁有獨特的生態系統,是我國重要的生態寶庫。當前和今后相當長一個時期,要把修復長江生態環境擺在壓倒性位置,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這為我們中心作為國家級科研院所的科研創新工作指明了方向,也正是在這樣的背景和指引下,我們中心在2016年組建了長江江豚保護研究團隊。保護長江江豚就是在保護長江的生態環境,就是在保護長江經濟帶綠色可持續發展。”提起近幾年在長江江豚保護研究方面開展的工作,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研究員心潮澎湃,“目前,我們中心的江豚團隊是農業農村部唯一從事長江江豚這一長江旗艦物種保護研究的團隊,我們中心也是國內唯一一家擁有長江江豚人工繁育許可證的科研單位。”

徐跑研究員接受中央電視臺采訪
借助在長江下游魚類資源生態保護研究方向的基礎優勢,三年里,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這支年輕的長江江豚保護研究團隊通過制定科學有效的學科發展規劃,逐步完善了人才隊伍建設和設備設施購置,搭建長江下游水生生物資源保護研究平臺,在技術積累上厚積薄發。

安慶西江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基地支撐工作

2019年柬埔寨湄公河段伊河海豚考察
“當前,我們團隊以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人工繁育這3個方向開展多層次、多途徑的長江江豚保護工作,用實際行動來全面落實《長江江豚拯救行動計劃(2016-2025)》。”據劉凱研究員透露,現在這3個方向的保護工作都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尤其是在長江江豚遷地保護方向,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全方位支撐了安慶西江長江江豚遷地保護基地的科研及管護工作,優化了群體結構,實施了譜系管理和遺傳監控,保障了西江遷地群體的良性發展。此外,構建長江江豚動態監測網絡、推動新建揚州長江江豚自然保護區、建立長江江豚人工繁殖群體、建設長江江豚人工繁育基地等重點工作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當中。

南京新濟洲長江江豚保育中心可行性論證

長江下游長江江豚人工繁育基地規劃圖

歡快暢游的長江江豚
保護長江生態環境,功在當代,利在千秋。如今長江江豚的保護已經成為了長江生態保護的一張靚麗名片,相信在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長江江豚保護研究團隊的努力下,長江江豚的繁衍復壯指日可待。屆時,長江流、江豚游的美好愿景也終將會為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鋪開新的畫卷。
(資源室、辦公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