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由南昌大學和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單位合作完成的“環境友好型淡水珍珠生態養殖與加工利用關鍵技術與產業化”成果榮獲江西省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水產類科技成果首次在江西省獲得省級科技進步一等獎。在該成果中,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聞海波副研究員帶領團隊主要負責建立了太湖、鄱陽湖和洞庭湖三角帆蚌基礎選育群體,篩選出了優勢群體雜交組合;采用家系選育首次闡述三角帆蚌的殼色遺傳機制,獲得殼色遺傳穩定、育珠性能好的金黃殼色新品系;創建三角帆蚌人工催產技術和新型鉤介幼蟲體外培養技術,為淡水珍珠蚌良種選育和新品系開發提供了基礎,對成果的取得做出了重要貢獻。

該成果,針對我國淡水珍珠產業中存在良種覆蓋率低、養殖模式落后、水體污染嚴重、珠寶級珍珠比率低及精深加工落后等問題,開展淡水珍珠生態養殖關鍵技術及產業化難題攻關。創新了淡水育珠蚌家系建立和選育技術、無核與有核珠植片(核)工藝與生態養殖技術、水溶性珍珠粉制備工藝與復配技術,有效解決了淡水珍珠產業中的良種培育、養殖及精深加工等問題,建立了珍珠養殖“一水兩用、一蚌兩用”的生態養殖新模式。獲得授權專利 26項(其中發明25項),發表論文110篇,出版專著1部。同時,在育種方面突破了珍珠蚌快速育種技術瓶頸,產珠能力提高15%;養殖中在保護和優化水質的前提下,單產由22g/只提高到30g/只、珠徑9.0mm以上從45%提高到85%,成珠率從65%提高到90%、最大徑粒達27.3mm,珠蚌病害發生率降至5%以下;培育出無核、有核、不定型等多品類珍珠;精深加工方面生產出水溶性珍珠粉、康源飲液、珍珠膠囊、珍珠鈣DE、今珠牌麗達飲料等12個新產品面市,有效解決了非珠寶級珍珠的出路與產品增值。在珍珠主產區建立淡水珍珠貝良種核心家系群,建成8個原種和良種繁育基地,6個養殖示范基地和超大規格珍珠培育示范區6萬畝。近三年累計推廣應用面積30多萬畝,生產能耗下降10%,取得了顯著的生態、經濟和社會效益。
(水產養殖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