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為降低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對農業生產帶來的影響,國務院、農業農村部先后緊急發布通知,要求在抓好疫情防控工作的同時,全力做好農產品市場保供工作。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就疫情防控期間加強對漁業生產的科技支撐提出了具體要求。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認真貫徹落實國務院、農業農村部和水科院工作部署,面對疫情防控新的態勢,以及春季水產養殖生產的關鍵時機,開拓思路、完善方案,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復工保供,充分發揮科研實驗基地重要支撐作用,為保障漁業生產、水產品市場供應做出了貢獻。

“硬核”防疫,筑牢安全屏障。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精神,及水科院、無錫市部署要求,第一時間啟動應急響應機制,成立疫情防控領導小組,研究制定疫情防控工作方案并扎實推進落實,堅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其中,科研實驗基地疫情防控中,對南泉、屺亭、大浦、揚中和靖江等5個基地進行了封閉式管理,安排專人值班值守,配備測溫儀、口罩、消毒劑等防疫物資,實行職工身體健康情況日報制度。同時,積極開展防疫知識宣教,做好基地公共區域、公用設施器具,以及科研實驗室、生產車間和食堂、宿舍等場所的防疫消殺,加強廢棄口罩等有害垃圾和生活垃圾污物的分類管理,確保防疫不留死角。

匯集力量,夯實復工保供。揚中基地承擔著國家特色淡水魚產業技術體系工程化養殖及江蘇省河蟹產業技術體系等科研項目的養殖試驗任務。疫情發生后,基地根據疫情發展態勢迅速召回4名管理骨干和本地工人,連同基地值班值守人員,保障了生產性科研試驗人員的充足。基地守護人員到崗后,積極開展河蟹養殖試驗的池塘清整、水草栽種、肥水與防逃設施修復等工作,目前已順利完成水草栽種,只待2月底蟹苗的放養,所有工作均按計劃有序推進。冬春季節是工程化流水槽養殖加州鱸小瓜蟲的高發期,基地守護人員通過飼料拌益生菌的強化培育,采樣檢查表明,今年加州鱸越冬無小瓜蟲爆發現象,更未發現死亡,為今年的養殖試驗奠定了堅實基礎。


在大浦基地,時值青蝦養殖業春季引種的關鍵時刻,養殖戶對良種需求迫切、引種季節時間緊迫。然而因疫情防控需要,各地交通管控,年前已被訂購一空的新品種青蝦“太湖2號”種蝦短時間內無法對外供應。作為江蘇省青蝦產業技術體系良種培育核心基地,大浦基地攻堅克難,解決了青蝦苗種保供的一系列困難。在人員用工方面,因原基地工人受限于疫情防控難以返錫,為落實工人問題,基地多次與當地村委協商,協調出6名本地因疫情無法開工的建筑工人到基地幫忙;在恢復生產方面,基地科研骨干帶領工人全面開展青蝦種蝦管理工作,通過檢查病害、調節水質、實時監控,科學管理存塘種蝦,進行合理并塘,摸底存塘蝦量,同時為種蝦高效、快速發放做好充分準備。

精準施策,助力紓困解難。春季是水產養殖親本培育和苗種繁殖的關鍵時期,對于全年養殖生產能否順利開展至關重要。在當前疫情防控的嚴峻形勢下,面對水產養殖行業所面臨的諸多困難,科研基地因地制宜的積極破解水產苗種供應難題,為水產養殖主產區和廣大養殖戶減輕負擔,紓困解難。

大浦基地依托江蘇省青蝦產業技術體系,迅速編制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青蝦養殖技術指導手冊》,并運用遠程技術手段,通過“農技耘”APP平臺為養殖戶提供在線咨詢和技術指導。在各級各地農業生產物資及農產品運輸車輛綠色通行政策出臺后,大浦基地積極有效應對,確定了按照江蘇省內“走進來”、省外“走出去”的辦法解決種蝦推廣問題。目前,南京浦口、溧陽社渚、丹陽、蘇州等省內青蝦養殖集中區的“綠色通道”通行證已經在辦理中,其中南京浦口的養殖戶已落實于2月19日起即可來基地購買種蝦,溧陽社渚的養殖戶則可以到當地的種蝦生產點購買種蝦。2月15日,大浦基地已將300公斤種蝦運輸到宜興楊巷養殖戶塘口。
省外訂購蝦苗的養殖戶主要集中于浙江和安徽,而這兩個省屬無錫市劃定的七個重點防范疫區。為了順利保障外省養殖戶拿到種蝦,大浦基地科研人員決定“逆行而上”——帶著種蝦“走出去”。通過各方溝通協調,已于2月14日為基地自備運輸車輛辦理了無錫市內和跨市跨省兩個“綠色通道”通行證。2月15日,在保證疫情防控不受影響的前提下,基地科研人員駕車探尋兩個省份的途徑線路,最終決定將長深高速宜興太湖服務區,作為浙江地區種蝦交易點。
下一步,基地科研人員將繼續溝通探尋安徽等地蝦苗輸送的安全交易場所,為全面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減少青蝦產業損失、保障市場供應貢獻力量。
(水產養殖研究室、水產遺傳育種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