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20日,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組織專家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等單位完成的“稻漁生態種養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淡水池塘養殖尾水達標排放的關鍵生態技術與應用”等兩項科研成果進行了評價。評價委員會由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莊平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南京地理與湖泊研究所谷孝鴻研究員、浙江省水產技術推廣總站丁雪燕研究員等專家組成。農業農村部科技發展中心項目監督處饒智宏處長主持會議。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主任徐跑、副主任邴旭文,漁業環境保護研究室主任陳家長、水產養殖研究室主任徐鋼春、科研處處長朱健,及課題組成員共20人參加了會議。

會上,徐跑主任對評價專家的出席和辛勤工作表示感謝。專家組組長桂建芳院士主持了成果評價,徐跑研究員、陳家長研究員分別匯報了“稻漁生態種養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和“淡水池塘養殖尾水達標排放的關鍵生態技術與應用”成果的研發情況。評價專家現場核實成果情況,經專家質詢和申請人答疑,專家組集體評議并形成了評價意見。


徐跑研究員主持的“稻漁生態種養關鍵技術創新與應用”成果,系統闡明了稻漁綜合種養中生源要素流動規律,揭示了面源污染的減量效應,奠定了稻漁模式下生態種養、提質增效的理論基礎;集成創新了以“控肥減藥、精準管控”為核心的稻漁種養提質增效8項關鍵技術,有效解決了水稻減產、質量效益不高、面源污染的技術難題;創建了冬閑田連作生態養殖等增效模式,創新了“稻-魚”、“稻-鱉”、“稻-蝦”、“稻-蛙”及“稻-鴨-魚”等為主體的跨界融合的示范推廣方式,實現了稻田保護和利用的雙贏。成果已在全國 10 省(市)示范推廣,取得了重大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成果整體處于國際領先水平。
陳家長研究員主持的“淡水池塘養殖尾水達標排放的關鍵生態技術與應用”成果,闡明了養殖池塘尾水形成的過程與機制,揭示了養殖尾水的物質構成、排放特征及其對環境的影響,創制了全國淡水養殖池塘尾水達標排放的行業標準,促進了水產養殖綠色發展;研發出多種功能性微生物和水生植物耦合的生態凈化技術;構建了包括溢流壩、潛流壩、生態溝渠凈化區、生態濕地凈化區和生態蓄水池凈化區的池塘養殖尾水“兩壩三區”循環水處理系統,實現了養殖尾水的達標排放和資源化利用。成果已在全國5個省份進行推廣應用,取得了重大的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成果整體處于國際先進水平。
(科研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