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4日,中國科學院科技促進發展局組織線上、現場有關專家在南京對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副主任邴旭文研究員主持的“十二五”農村領域國家科技支撐計劃課題“池塘養殖水質凈化和修復技術研究與示范(2015BAD13B03)”進行了驗收。
驗收專家組由7名技術專家和2名財務專家組成,成員包括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桂建芳院士、浙江海洋大學副校長徐漢祥教授、華中農業大學水產學院王衛民教授、江蘇省生態環境廳副巡視員費志良研究員、南京師范大學環境學院院長王國祥教授、江蘇省漁業技術推廣中心副主任陳煥根研究員、洪澤湖漁業管理委員會辦公室調研員張勝宇研究員、中國科學院紫金山天文臺高克明高級會計師和中國科學院土壤研究所解珺高級會計師。淡水漁業研究中心邴旭文研究員、陳家長研究員,財務處王紅明處長以及課題組成員參加了驗收會。

課題負責人邴旭文研究員從課題的目標任務完成情況、研究任務執行情況、主要研究工作亮點、課題經費執行情況等七個方面進行了專題匯報。課題圍繞池塘水質和底質修復、養殖投入品減量化技術、養殖污染沉積歸趨和高效健康養殖的核心技術,重點開展了池塘養殖高效利用餌料與精細投喂技術、池塘養殖環境的原位修復技術、異位修復技術、池塘養殖水質設施化凈化和修復關鍵技術的研究和示范,并對典型池塘養殖模式的水質凈化和修復綜合效益進行了評估。通過研究,構建華南、華中、華東、西南區域特征的水質修復技術和模式4項;研制了水上經濟作物輪作、浮游生物定向優化、高效凈水微生物修復、基于人工功能載體的微型生物群落自建、池塘原位修復集成、水稻生態濾床異位修復、池塘養殖尾水“兩壩三區”等水質凈化和修復技術;分別在華南、華中、華東、西南區域建立了核心示范點9個,核心示范區面積2382畝,技術輻射面積6.57萬畝;示范區產量提高13.7%,經濟效益提高17.5%,養殖節水20.8%,主要污染物(N、P、CODMn)減排30.4%,應用異位修復技術的養殖池塘中水循環利用率達到85%以上。課題發表論文40篇;申請專利46項,其中發明專利27項,授權專利19項,其中發明專利6項;發布標準3項,撰寫無錫市地方標準《淡水池塘原位修復集成技術規范》等技術標準或規程5項;主編著作3部,合編著作1部;新裝置和軟件著作權各1項。培養博士1人,碩士12人,培訓漁技人員6000多人次。

專家組聽取了課題匯報,審閱了課題組提供的驗收資料,經質詢和討論,認為課題自批復以來,緊緊圍繞目標任務扎實開展各項研究和示范推廣工作,完成了規定的研究內容和考核指標,同意通過驗收。
(漁業環境保護研究室、院長江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修復創新團隊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