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之交在于民相親,民相親在于心相通。隨著“塞內加爾淡/海水水產養殖推廣研修班”的順利結業,淡水漁業研究中心今年成功完成了商務部主辦的10期線上援外培訓項目,共計招錄了來自41個國家的747名學員參與線上培訓、交流和研討。淡水中心“云端援外”項目持續開展,以知識分享、技術轉移的實際行動支持世界水產養殖業的迅速恢復,有效促進世界漁業的可持續性發展。
“云參觀”與“云實習”,沉浸式體驗帶領學員身臨其境。淡水中心專門成立云端參觀實習攝制團隊,將實驗室、養殖基地、水產及其衍生產品、水產養殖公司及實驗操作搬上屏幕,讓無法來華的學員朋友在屏幕前直擊中國水產發展“第一現場”。學員紛紛表示,線上參觀實習讓他們能夠更加直觀的理解中國專家傳授的知識點,也便于他們將所學所得應用到本國實際漁業生產中去。

▲池塘邊、實驗室、加工廠—云參觀與云實習交相輝映,學員沉浸式參與體驗
“碳中和” “綠色水產”,課程突出重點,貫穿全年培訓設計。專家們積極與學員探討如何在漁業領域減排固碳,助力實現世界碳達峰、碳中和。參加本年度線上培訓的太平洋島國區域國家學員對該部分的內容尤為感興趣,來自基里巴斯漁業部的漁業官員Nauto Favae說道,中國的水產養殖業不僅為中國及全球提供了充分的動物蛋白供應,更是在固碳減排領域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延緩了全球氣候變暖、海平面上升的趨勢,這對于廣大的太平洋島國來說,沒有比這更美妙的事情了。

▲中心主任徐跑為學員積極參與“綠色水產”研討會點贊(左)
▲中心專家聞海波展示貝類及其增值產品(右)
“云端援外”助推中外科技合作,為“打好種業翻身仗”拓展國際空間。在蒙古水產養殖協會和埃及蘇伊士運河大學的積極推動下,淡水中心先后與外方開展多次科技合作研討。我方專家根據蒙方、埃方介紹,提出聚焦水產種質資源保護、利用及交換的合作重點。目前,中蒙雙方簽訂了漁業科技合作備忘錄,中埃漁業合作框架也初步形成,為政府間聯合申報科技合作項目打下良好基礎。

▲中蒙水產科技合作技術研討現場

▲中蒙雙方簽訂水產科技合作備忘錄
線上培訓反響熱烈,線下激勵前行。來自世界各地培訓學員500多份書面反饋及致謝讓淡水中心“國教人”感動,也更清楚的看到中國援外培訓的意義。學員結合自己的工作背景對培訓中學到的內容發表感言并紛紛點贊,同時對“后疫情”時代中國與學員國如何開展包括漁業在內的全領域合作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泰國國家漁業局學員Saransiri Nuanmanee先生的參訓感悟《攜手共進,創造中泰合作更美好的明天》成功入選駐泰大使館優秀征文。

▲Saransiri Nuanmanee先生與中心專家交流研討(左)
▲泰國駐上海總領事館領事訪問我中心(右)

▲Saransiri Nuanmanee先生向大使館投稿并被錄用
來自贊比亞漁業與畜牧部的高級漁業官員Peter Daka先生專門向商務部及淡水中心發來感謝信。他由衷感謝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通過商務部培訓中心、淡水中心等機構所做出的出色工作,讓他成為發展中國家的眾多受益者之一。作為三次參加中心培訓的“老外”,他在信中說道,中國的“稻魚一體化”模式讓人印象深刻,在贊比亞西部省份等種植大量稻米的地區,如果也能讓稻農可以像中國一樣進行稻魚一體化種養,實現徐跑主任所講的“一水多用、一田雙收”,這對贊比亞來說是一個巨大的發展機會。

▲Peter Daka先生向商務部及中心發來感謝信

▲Peter Daka先生于2019年帶隊在中心學習水產苗種培育技術
來自菲律賓水生資源局的Irene Goring Mahomoc女士在她的培訓反饋中寫道, “感謝中方一直愿支持菲方發展科技農業,為菲農漁業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相信在習近平總書記和杜特爾特總統的領導下,‘一帶一路’倡議與‘大建特建’計劃的對接將不斷深化。我希望中菲兩國繼續做友好鄰邦,助力菲律賓在經濟、社會、教育、旅游等方面的發展。”

▲Irene Goring- Mahomoc女士組織水生資源局的技術人員參加中心線上培訓

▲在中心遠程技術支持下,Irene Goring- Mahomoc女士組織區域內水生資源增殖放流活動
來自坦桑尼亞畜牧漁業部的高級漁業官員 Johane Mkunga和Happyness Venant聯合提交了正式報告,他們在報告中說,“我們代表坦桑尼亞聯合共和國和坦桑尼亞畜牧漁業部,感謝中國駐坦桑尼亞大使館、商務部培訓中心邀請我們參加能力建設培訓,感謝淡水中心組織的線上培訓,感謝淡水中心的教授們及組織者們在顛倒時差的狀況下為我們上課,幫助解決我們在生產發展中出現的各類問題,這將為我們在新冠肺炎疫情大流行之后更好的發展坦桑尼亞水產行業奠定堅實的技術基礎。”

▲Johane Mkunga和Happyness Venant聯合提交了線上培訓學習報告并表示感謝
(國際合作與教育處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