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
很榮幸也很高興參加2018 年度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工作會議。回到娘家非常溫馨,看到大家也倍感親切。首先我代表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對會議的順利召開表示熱烈的祝賀,對獲得各項獎勵和單位和個人表示熱烈祝賀!對各位為漁業發展付出的辛勞和做出的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并致以親切的問候。剛才文勝司長講了農業科技創新問題,下面,我就漁業漁政工作簡要講三點意見,供大家參考。
一、2017 年以及過去五年漁業漁政工作成效顯著
2017年,在農業部黨組和地方各級黨委政府的領導下,全國漁業系統堅決貫徹新發展理念和中央“三農”決策部署,堅持“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的總目標,牢牢抓住轉方式調結構主線,著力推進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創新漁業資源管理舉措,鞏固和發展了十八大以來的好形勢。在剛剛召開的全國漁業漁政工作會上,于康震副部長用“減量、增收、提質、平穩”四個關鍵詞概括2017年的工作成效,講得很到位。
減量,水產品總產量增幅回落2.7%,捕撈產量同比下降4.7%。水產品總產量穩定在6900萬噸左右。增收,漁業總產值預計在1.3萬億元左右,漁民收入持續增長,預計漁民人均純收入18450元,同比增長9.2%。2017年我國水產品進出口總量924萬噸,總額325億美元,同比增長11.56%和7.92%。出口量434萬噸,出口額212億美元,同比增長2.4%和1.99%;進口量490萬噸,進口額113億美元,同比增長21.17%和21%;貿易順差98億美元,6年來首次跌破100億美元大關。遠洋漁業作業漁船2500多艘,總產量約200萬噸。提質,產業結構逐步優化,二三產業發展提速,休閑漁業繼續保持快速增長。水產品加工轉化率達到38%,輻射帶動能力明顯提升。大力發展休閑漁業,認定了27個國家級最美漁村、25 個全國示范性漁文化節慶活動、477個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2017年休閑漁業收入708億元,增幅較大。加強漁業品牌建設,先后涌現出潛江小龍蝦、盱胎小龍蝦、陽澄湖大閘蟹、三門青蟹、寧德大黃魚等一批叫得響、過得硬、有影響力的漁業品牌。稻漁綜合種養面積達2800萬畝,同比增加500萬畝,增收500億元。平穩,漁業安全形勢穩定向好,全年漁業船舶水上事故、死亡 (失蹤) 人數同比分別下降34.7%和45%,2017 水產品產地抽檢合格率99.7%,連續5 年穩定在99%以上。
五年來,黨中央、國務院高度重視漁業,國務院印發了《關于促進海洋漁業持續健康發展的若干意見》,并召開了全國現代漁業建設電視電話會議和遠洋漁業座談會,汪洋副總理均出席會議并作重要講話,經國務院同意,我部印發了《關于進一步加強國內漁船管控實施海洋漁業資源總量管理的通知》。農業部對漁業轉型升級進行全面部署,印發了《關于加快推進漁業轉方式調結構的指導意見》《全國漁業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和《“十三五”漁業科技發展規劃》,全國將漁業發展重心由注重數量增長轉到提高質量和效益上來。漁業科技支撐能力進一步提升,產業技術體系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審定了58個新品種和297項漁業國家和行業標準,科技進步貢獻率從55%提升到60%。漁業發展方針發生了轉變,提出了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方針;發展目標發生了轉變,由保供給、重數量,轉變為提質增效、減量增收;工作重心發生了轉變,由重生產發展轉變為重生態保護。
這些工作的順利開展和成績的取得,離不開全國漁業科研院所高校的支持,特別是作為國家隊的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發揮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全院圍繞行業發展大局,堅持問題導向,堅持產業導向,突出自主創新,加快推廣應用,以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在漁業健康養殖、質量安全、漁業裝備、資源環境、漁船漁具、信息和加工等方面為我局工作提供了強有力的支持,為漁業轉方式調結構做出了突出貢獻。特別是在應對一些大型突發事件上,完成了大量技術支撐工作,如松花江污染事件、康菲溢油事件、桑吉輪碰撞事故等。“桑吉”輪碰撞后事故發生后,水科院東海所第一時間派出科技人員到現場檢測,體現了科技人員的政治意識、大局意識和責任意識。借今天這個機會,我代表農業部漁業漁政管理局再次對水科院及各所站長期以來對漁業漁政工作的支持和做出的突出貢獻表示衷心的感謝。
二、當前和今后一段時期需要深入研究的漁業重大問題
本月23 號召開的全國漁業漁政工作會上,于康震副部長強調,當前我國漁業的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對優質安全水產品和優美水域生態環境的需求,與水產品供給結構性矛盾突出和漁業對資源環境過度利用之間的矛盾。同時,他深刻分析了漁業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主要表現在,水產養殖業數量規模和質量效益不平衡,質量效益發展不充分;漁業生產發展和生態保護不平衡,生態保護不充分;養殖水域利用不平衡,深遠海發展不充分;漁業一二三產業發展不平衡,二、三產發展不充分;國內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利用不平衡,國際市場和資源的利用不充分。面對這些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會議部署了到本世紀中葉建成現代化漁業強國的三步走戰略。當前正是建設現代化漁業強國的爬坡過坎的關鍵時期,還有很多矛盾和問題亟待解決,完成三步走戰略的任務是艱巨的,離不開廣大科研院所高校的智力支持,特別希望中國產科學研究院發揮領頭羊、主力軍的作用,能夠重點關注和研究以下六個方面的問題。
第一,關于水產養殖綠色發展問題。我國是水產養殖大國,養殖產量達到5100多萬噸,占總產量的75%,占世界養殖產量的2/3,但還不是強國。近年來,局部區域的水產養殖污染引起社會關注。促進水產養殖綠色發展,是當前漁業轉型升級的重頭戲,是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主要方面。這里面需要研究的問題很多,首先是養殖水面的權屬關系問題,有恒產才有恒心,如何賦予和保護生產者水域灘涂的使用權?需要深入研究,并上升到法律制度層面。其次,水產養殖業區域布局問題,包括養殖容量的研究和水域灘涂利用規劃,目前我們近海、湖泊、水庫過度養殖,而鹽堿水、深遠海開發不足,水域利用不平衡。還有綠色生態水產養殖模式研究,按標生產、清潔生產是今后發展的主攻方向,要加強研究和推廣應用。近年來大型智能化網箱養殖是個熱點,我們給挪威生產的大型裝備引起國務院領導的關注,李克勤總理、汪洋副總理、劉延東副總理都有專門的批示,這些方面我們也要加緊研究、促進推廣應用。還有種業的問題,比如說南美白對蝦親蝦和苗種還依賴于進口,受制于人,每年都花費大量的外匯,迫切需要研發出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新品種。
第二,全面修復水域生態環境問題。漁業資源和生態環境是漁業發展的基礎和前提,是建設美麗中國的重要內容。保護好漁業資源和環境,始終是漁業漁政工作的重要任務。修復水域生態環境,長江是重中之重。今年我部已經啟動長江流域332 處水生生物保護區全面禁捕,今后還要推進全流域禁捕。禁捕后長江漁業資源要不要利用?如何利用?怎么來協調利用和保護的關系、從而管理好?關于伏季休漁和限額捕撈,去年我們實施了史上最嚴的伏休制度,專家評估資源量和捕撈量都有大幅增加。但是增加的資源又基本上被捕完了,開捕1個月2個月就撈光了。如何從產出角度管好資源,如開展限額捕撈,每年都剩一點,實現可持續發展和資源有效恢復?海洋牧場建設是近年來的熱點。目前,我們已建設國家級海洋牧場示范區64個,每年有5億資金支持,取得了較好的效果。但是,海洋牧場的功能定位、效果分析要搞清楚,管理權、經營權、收益權如何界定?建設標準、區域布局怎么樣才科學合理?這些問題直接影響到海洋牧場今后宏觀政策的導向,都還需要深入研究、進一步明確。當然,漁業水域生態環境保護還有很多方面,比如漁業資源監測評估、幼魚保護、瀕危物種保護等等,都需要大家予以關注和深入研究。
第三,加快推進漁業產業融合發展的問題。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相互促進,是提高我國漁業發展質量效益和競爭力的關鍵所在。首先是水產加工流通業升級問題。這是困擾我們多年的老問題,目前還沒破題。如何暢通產地和市場的聯系,創新水產品流通渠道?如何加強和改進水產品加工,在供給側發力,改變消費習慣,多加工便捷、保鮮食品,挖掘和引導市場消費?如何加強品牌建設,形成一些漁業知名品牌?另外,休閑漁業是漁業發展的新型業態,要研究如何通過融合發展融出新的經濟增長點和消費熱點,形成休閑漁業吃、住、行、游、教、購的綜合發展格局。還要研究休閑漁業規范管理問題,包括休閑魚竿規范管理、釣餌釣具管理、休閑垂釣規則等等。
第四,加快推進漁港漁村振興的問題。這是一個重大的改革舉措,要探究如何構建現代漁港體系,探索以漁港為中心的漁政管理和漁業發展新格局。希望專家們能多研究一些漁港管理的經驗,特別是如何實現漁港在漁船漁獲監管中的關鍵作用?如何引導和實施漁獲物定港定點上岸?如何建立更有效的漁獲物可追溯管理系統,通過信息化手段實時監測捕撈量,實現漁業資源總量的實時控制?各位專家可以多參考國際經驗,多發掘國內的典型,總結一些漁村綜合整治和內陸村莊水系治理的良好模式,打造更多美麗漁村;不斷總結提升以漁港為依托的漁業產業融合發展經驗和模式,加強引導和扶持,把漁港經濟區做大做強。總之,希望大家幫助我們把漁港打造成現代漁業的樣板,讓漁村成為助力鄉村振興的新陣地。
第五,漁業“走出去”的問題。30多年來,漁業“走出去”,特別是遠洋漁業發展取得了輝煌的成就,目前也面臨很多挑戰。一些國家和國際組織對我們不了解,甚至是有誤解,從而戒備、阻撓我們發展。一方面我們要進一步規范有序發展,另一方面要提高國際上的話語權,站在道德的制高點上,多介紹我們負責任的做法,多宣傳我們為合作國的發展、為全球漁業治理做出的積極貢獻,講好中國故事。話語權不是天上掉下來的,要靠我們去爭取,放棄話語權的做法是不可取的。水科院有很多漁業及各自領域的頂級專家,在國際上有重要影響力,請大家多在國際上代言中國漁業,多宣傳中國漁業。另外要研究水產養殖業“走出去”的問題,這是今后“走出去”的一個重要方向,這幾年相關國家對養殖漁業技術的需求非常多,也非常迫切,希望在這些方面大家多做研究。
第六,加強漁業支撐保障問題。這是一個長期性的問題,也是一個基礎性的問題。十九大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并寫入黨章,要求堅持農業農村優先發展,“三農”發展面臨重大的歷史機遇,當然也意味著肩負著重大的歷史責任。具體到漁業,當前主要是政策和法制問題。在“三農”領域,漁業的政策供給欠賬多,要謀劃提出一批含金量高、務實管用的政策和項目,特別是在財政撬動金融、政府與社會資本合作等政策創新上多想辦法,把“四梁八柱”構建好,為漁業漁政發展增添活力。另一個是法制問題,漁業體量不大但是涉及面寬,在水域灘涂權屬等基本問題上,法律支撐不足,借水養魚、借水捕撈現象普遍。漁業基本水域、灘涂保護利用制度不健全,導致漁業發展空間不斷被擠壓、漁民權益難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時,現行《漁業法》多年未作大的修訂,滯后于發展和管理的實際,漁業違法違規成本過低,造成管理難度大,違規捕撈屢禁不止。加快修法是當務之急,希望水科院發揮專家優勢,多方面呼吁,推動加快出臺。
上面提到的這六個問題,是化解今后一段時期漁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的一些關鍵問題,是事關全局、關系漁業長遠發展的“四梁八柱”意義的重大問題。雖然從表面上看,更多的指向政策、法制和行業管理問題,但我們必須深刻認識到,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很多要依靠技術手段的支持,這是相輔相成的,所以特別希望水科院圍繞這些問題不斷提高技術供給能力和水平,提供技術和政策相協調的解決方案,為這些問題的最終解決貢獻智慧和力量。
三、齊心協力,共同推進現代化漁業強國建設
現代化漁業強國建設是“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中漁業發展的最高要求,也是我們最繁重而緊迫的重大任務。現代化漁業強國建設的根本出路在科技,需要充分調動各方面積極性,特別是要依靠科技創新驅動發展。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作為成建制的漁業科研國家隊具有獨特的優勢,是我們建設現代化漁業強國最可信賴、最可依靠的科技力量,衷心希望我們齊心協力,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形成現代漁業發展的強大合力。
今后一段時期,在漁業發展上,要全面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牢固樹立新發展理念,落實高質量發展要求,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為總抓手,以漁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提質增效、減量增收、綠色發展、富裕漁民”為目標,不斷創新發展機制,培育發展新動能,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完善管理措施,修復資源環境,防控發展風險,改善漁民民生,推動形成綠色高效、安全規范、融合開放、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的漁業發展新格局,加快建設現代化漁業強國。
相信在我們的共同努力下,我國漁業必將在新時代新征程上取得更大的成績。今年是改革開放40周年,也是水科院建院40周年,衷心祝愿水科院在部黨組的正確領導下,在以利鋒同志為班長的院領導班子帶領下,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改革創新、銳意進取、奮發有為、再接再厲、再創佳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