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紅河縣山林密布,這里聚集著哈尼族、漢族、傣族、彝族、瑤族5個民族,境內基本以山區為主,沒有一塊超過一公里以上的平地,但是自古以來,勤勞的紅河人民就學會了在山上開挖梯田種植水稻、在水稻田養魚,稻田養魚的歷史已有上千年之久。目前,紅河縣境內共有梯田種稻面積24.6萬畝,其中稻田養魚面積10萬多畝,形成了獨具特色的梯田景觀。紅河境內還有世界上最大的梯田——撒瑪壩梯田,面積16000多畝,從海拔400多米到1700多米共有4300級。由于紅河境內是以哈尼族為主體民族,占總人口的76%,因此,紅河梯田又稱哈尼梯田。
 紅河哈尼梯田景觀 5月,初夏,進入了一年中傳統的漁業生產旺季。梯田水稻已經插秧,魚苗也將陸續入田。10日,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崔利鋒院長、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徐跑主任等專家組成考察調研組,在云南省農業廳文雅琴副巡視員、漁業局鮑宏調研員及中海漁業公司肖燕董事長等的陪同下,赴云南調研紅河哈尼梯田“稻漁共作”產業扶貧情況。 崔院長一行首先來到了云南中海漁業公司在昆明福保村的總部,這也是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在云南設立的首個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徐跑主任首先介紹了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建設運行及為中海漁業公司提供技術支撐情況。肖燕董事長詳細介紹了公司發展情況,特別是以淡水漁業研究中心為技術依托,在發展高原特色漁業助推云南精準扶貧精準脫貧方面所做的工作及成效。崔院長表示,如果需要,水科院將提供更加全方位的技術支持,科技扶貧、精準脫貧離不開地方龍頭企業的幫助和支持,將龍頭企業做大、做強,并將先進的技術輻射推廣出去是科研單位和龍頭企業共同努力的方向。
 崔利鋒院長(左二)參觀考察云南中海漁業公司總部展示室 參觀完中海漁業公司總部后,調研組一行立即驅車趕往紅河縣,調研中海漁業公司和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在當地實施的“稻漁共作”產業精準扶貧工作。談起紅河是怎樣成為淡水漁業研究中心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精準脫貧要求的對口縣的,徐跑主任說,脫貧攻堅是當前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務,云南又是脫貧攻堅的主戰場,作為水科院下屬單位、國家級科研機構,淡水中心有責任為云南打贏脫貧攻堅戰做出技術支持;同時,肖燕董事長作為全國政協委員,為云南發展高原特色漁業助推精準脫貧所做的努力非常令人感動和敬佩,所以決定將中心的科技力量帶到紅河,使科技落地生根,充分發揮科技支撐引領作用、助推紅河稻魚共作精準脫貧工程。稻田養魚在當地已有上千年的歷史,放養品種主要以鯉魚為主。淡水中心首先在稻田放養魚的品種上進行了改進,篩選了泥鰍作為“稻漁共作”的主推品種,主要有3個方面的考慮:首先,紅河梯田常年不斷水且水淺,比較適合泥鰍的生活習性;其次,泥鰍不會破壞梯田;最后,泥鰍養殖周期短和水稻的生長期非常契合。
 崔利鋒院長察看梯田中泥鰍生長情況 在紅河縣調研的第一站是樂育鄉的尼美梯田。梯田依山勢而建,面積隨機,有大有小,從幾分到幾十分不等,土壤以粘壤土為宜,這樣的土壤保水性能好。這里的稻田里有個別已經放養了鰍苗。一下車,徐跑主任就向崔院長介紹起了梯田養鰍的稻田田埂、排水管口等設施。據了解,紅河梯田的水源是山頂的泉水,當地人叫龍潭水,他們認為山有多高、水就有多高,因為當地年平均氣溫22度,自然條件十分優渥,山上常年植被茂密,一公頃闊葉林相當于60立方米的水體,梯田的水源實際上是微流水,就來自于山頂不間斷的滲水。崔院長詳細詢問了鰍苗的放養密度、放養規格和預期的產量等情況。肖燕董事長介紹說:梯田養鰍一般鰍種放養規格3-5厘米,畝放1萬尾,產量可達100斤左右。隨行的紅河縣許文紅副縣長補充道:“稻鰍共作”一般可以養一季稻、兩茬魚,第一茬魚可以和水稻同步,在5月初放養、9月份收獲;第二茬魚在水稻收割后10月份放養,來年春節期間收獲。一茬魚可獲畝效益1500-3000元,兩茬魚養下來收益還是很可觀的。崔院長聽了頻頻點頭,他說,梯田養鰍這種模式很好,科技人員就是要從實踐中來,再把科技落實到實踐中去,只有這樣才能讓科技生根發芽,才能真正地服務于百姓。 許文紅副縣長還介紹說,為了真正體現精準扶貧,“稻鰍共作”的鰍苗由政府提供,貧困戶可免費獲得,非貧困戶只需付半價購買。由于養殖技術簡單,無須過多管理,只需在排水管口加上防逃網防止泥鰍逃跑即可,所以群眾易于接受。除此之外,防止鳥類攝食泥鰍也是一個關鍵環節,因此,鰍苗的放養一般是在水稻插秧長滿梯田之后進行,這樣泥鰍就可以躲在水稻里不被飛鳥發現,至于水稻收割后第二茬泥鰍的養殖則需要加裝防鳥網。
 崔利鋒院長看望慰問淡水漁業研究中心及云南中海漁業公司科研工作團隊 調研期間,我們巧遇在尼美梯田采樣的5位淡水中心科技人員,徐跑主任介紹說,他們是由中心副主任邴旭文研究員帶隊,分別來自于環保室、資源室和育種室的幾位博士,此次的任務主要是采集當地梯田的水樣和泥樣,一是對梯田的水質環境進行檢測,以確保養成泥鰍的品質;二是對梯田內的生產力進行測定,以確定泥鰍養殖的最佳放養量和產量。此時已是午后二點,邴旭文研究員一行還沒顧得上吃飯,崔院長對科研人員的敬業精神表示稱贊,并鼓勵他們再接再厲,繼續努力,為紅河的扶貧工作打下堅實的基礎。 梯田“稻鰍共作”由于不用農藥、不施化肥,種出的水稻品質優良且無公害,“鰍稻米”的價格比普通稻米翻了一倍;而梯田里的泥鰍是微流水養殖,完全以梯田里豐富的微生物作為餌料,全程不投喂任何飼料,因此養出的泥鰍肉質細嫩、味道鮮美,市場價格達到每斤25元。徐跑主任自豪地對崔院長說:“有個農戶8分的梯田里光泥鰍就賣了4200元,而且還沒全部賣完呢,更為關鍵的是,通過發展“稻鰍共作”提升農業比較效益留住了農村勞動力,減少了當地水田改旱田甚至撂荒現象,促進了哈尼稻作梯田系統景觀這一世界文化遺產的可持續保護。” 梯田“稻鰍共作”系統是建立在不與人爭糧、不與糧爭地的基礎上,促進農業循環利用,高效節能來實現增產增收。徹底改變了紅河當地梯田只種一季水稻、半年時間空閑無任何收入的傳統耕作模式,實現“一水多用、一田多收”,是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一條有效途徑。 (轉自《科學養魚》微信公眾號2017-5-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