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淡水漁業研究中心漁業環境保護研究室、長江漁業生態環境監測與修復創新團隊在揭示長江上游重要支流雅礱江生態環境變化空間異質性機制上取得新進展。
雅礱江位于青藏高原東緣,是長江的重要支流之一,地形崎嶇、生態系統多樣。近年來由于水電開發、城鎮化加速、土地利用變化,顯著改變了該流域的水文過程與生態結構。
本研究提出了一種融合非靶向篩查、改進PBT(持久性Persistence、生物累積性Bioaccumulation、毒性Toxicity)評價與空間分析的區域特異性研究框架。團隊通過在雅礱江全流域水體開展非靶向篩查,共鑒定出158種水體污染物,包括人用藥物、獸藥、抗生素、農藥等。研究構建了改進的多物種PBT評價框架,并依據土地利用類型將流域劃分為工農生產區、高山峽谷區和高山草甸區進行對比分析。結果表明,人用藥物在數量和總峰面積上均占主導(55.70%),且平均PBT評分最高(0.745)。非度量多維尺度分析與隨機森林模型進一步揭示,不同土地利用區污染物組成存在顯著差異(P < 0.05),且與土地利用特征高度吻合,表明污染物組成與空間分布受到人類活動及資源利用方式的顯著影響。

該研究不僅首次系統揭示了高原河流污染物的組成特征及空間異質性機制,還針對不同土地利用區提出了差異化的污染治理思路。為長江上游高原河流的污染監測、風險評估與精準管控提供了可操作的技術框架,對提升流域水生態安全、促進流域開發與生態保護協同發展具有重要參考價值,也為我國其他生態脆弱地區的水環境管理提供了借鑒,為高原河流流域污染管理提供了科學依據。
相關成果論文“Human activity driven spatial heterogeneity of pollutants in a highland river basin revealed by non-target screening and improved PBT evaluation: A case study from the Yalong River on the Qinghai-Tibet Plateau, China”發表于國際期刊《Journal of Hazardous Materials》(一區,IF=11.3)上。
(漁業環境保護研究室 供稿)